[荐] 长城月报:铁轨上“小白鼠”的愤怒
CCN特约撰稿 黎 明
掩埋真相,掩埋公众忧患,对我们社会之危害,甚于任何一次安全事故。体制并没脱轨,其运行程序和强劲惯性,让所有“乘客”不寒而栗。
大陆热衷于进行“感动中国”评选活动,但公众对被“选拔”出来的人和事,一般缺乏基本共识。如果推出“激怒中国”的评选活动的话,在有些事上大家肯定会有很高的共识度,比如:“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及其抢险与处置。
“挤爆”的网络
2011年7月23日20时34分,温州双屿下岙路段,杭州-福州D3115动车组与北京-福州D301动车组发生追尾,造成D301次列车第1至第4节车厢脱线,D3115次列车第15、16节车厢脱线,致数百人伤亡。
时间的推移突然变得缓慢而艰难,正如《南方都市报》7月27日的社论所言,“从两列动车相撞的瞬间开始,所有的人,所有目光,都聚拢在这个点上,始终无法移开。”
“与互联网的迅速全方位报道相比,体制内媒体表现尴尬。一些全国性报纸,7月24日,对前一天的3个热点新闻(温州动车追尾、赖昌星引渡回国、挪威暴力事件)在首页全部付诸阙如”(祝华新语)。僵化与呆滞的传统传媒,无法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更不能提供质疑与宣泄的载体,于无意中将大批民众“驱赶”到了活跃的网络平台。
各大网络微博再次发威。中青报的报道中提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吕焕斌的认证微博得出结论:以传统电视媒体对比微博这种新媒体来看(电视很努力了),电视还是完败。无论是时效、更新速度、社会动员还是各种功能,新媒体打败了传统媒体,自媒体打败了公众媒体。
BBS 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公民广场”。以时政、社会话题为主打的“凯迪网络”,在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来访数据连日呈爆炸性增长势态,发帖量屡破新高,其中浙、粤、京、沪、苏等发达地区涌入网民尤多。数十万网友同时在线聚焦一个事件,痛心疾首且破口大骂,这是历经过无数次热点事件的凯迪网络编辑从未见过的“盛况”。
失语或轻描淡写地报道这次灾难的大陆权威媒体,一概被“呸”;试图“正面引导舆论”的《公益时报》发一文称“抢险体现制度无比优越”,被网民称为“杂种”;互联网上哀思漫漫、怒火熊熊,言辞之激烈、质疑之执着、说法之“多元”,令网管与网编心跳加速。
几乎所有的“意见领袖”,都意识到在此特殊时刻就其他话题大做文章“不合时宜”。有城府的媒体人,对此时推出新事件乃至“新花边”多有顾虑,担心招来网民忌恨,担心被网民指责为“转移话题”和“蓄意冲淡”。
动车灾难激怒了中国,而这里的“中国”,是“民间中国”,是那些自认为也是“乘客”的中国人。
铁老大的“手腕”
此次事故的原因,说法多种多样,但无论怎样定论,“旷世奇迹”之认定恐无法免除。铁道部报告“雷击”这一事故原因,其实等于给了自己最猛烈的一耳光,不指出来这一点,他们可能永远都意识不到。
这是人为灾难,由奇迹般的低级错误、管理混乱的“奇迹”所导致,并非刻薄之论。相反,这一结论正是在假设“完全天灾”前提下,排除“事故中具体人为因素”而形成的宽容结论。灾难如铁道部所说全由雷公造成,但是,一经雷电闪击动力系统、信息系统和人工操作即全部失灵的说法经不起推敲。让这种经不住非特殊天气考验的系统投入大规模营运,这一条决策就已经混帐、混乱到无以复加。不必以其他“纯人为因素”为据,铁路管理之“奇迹”,业已坐实。
逝者可怜,且设身处地一想,人人都可能被低级到无法理解的荒唐管理所害,因而为不幸遭遇一群混蛋执事而悲从中来。
伴随着悲伤的,还有屈辱。
铁道部宣传或“公关”素来强悍,一直热衷于自我歌颂,同时排斥批评、罔顾警告和好言相劝。提供技术的外国企业早就提出中国的提速是吃掉了安全系数的结果,并表示自己对此不负有安全责任,国内一些业内网民也频频预言铁路会出大事。而铁道部总是自夸“自主开发”和“技术最先进”,还试图对外输出技术。
在高铁故障接二连三出现时,铁道部的自夸和反批评反而更加强硬,对国际国内同时挥出宣传重拳,调动各类媒体鼓吹铁道部政绩,一再借助“爱国牌”和“民族旗”,塑造自身的“伟光正”形象。就在事故发生之前(7月23日当天),铁道部总工程师、高铁总设计师何华武在第三届交通运输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上演讲结尾时,他还“突然提高声调,用坚定的声音宣告:中国高铁的安全保障是可靠的”。
铁道部讳病忌医,不管安全造政绩,“争第一”,致使国民为此付出生命代价。
惨痛的安全事故,就在铁道部高管无比自豪、得意忘形的背景中发生,这就让国民看到了一个最大的灾难隐患——他们不容置疑的“坚定”,他们已经被铁的事实粉碎了的不靠谱的“可靠”。
愤怒的“小白鼠”
事故发生的次日下午,有指令“要用吊机把车厢吊起来,放到桥下来清理”,在救援人员坚持之下,“指挥部”才同意“原地清理”。那“指令”利于通车,但无疑危及到可能有救的生命,谁下达这种指令,谁就是把国人当“贱人”的坏蛋。大家不知道他是谁,但知道自己的命运被已被坏蛋所掌控。
遇灾抢险中,有个共识叫“黄金72小时”。在遭遇地震、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时,这一共识能被贯彻实行,而并不复杂的动车事故发生还不到24小时,现场搜寻就匆匆结束,遂忙于分解和切割车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遇险的国人不值得搜救72小时?
遇难者到底是被撞死,还是其他原因死亡,我们无从解答。
宣布过车厢内已无生命迹象,在拆解车体时又有一名小女孩从车厢中被搜救出来。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称,“这是一个奇迹”、“它的确发生了”,此话一出便引起轰动。因为大家都能意识到,此背景中,这话是人性缺失导致的非人话语,确实是个“奇迹”。面对这一官员随口创造出来的“奇迹”,公众难掩愤怒。
现场实况和事故情节摆在那里,寻亲找友的疾呼哭诉也掩饰不住,没人相信官方报出的死亡人数,相反,民间人士的“非正式数据”更具可推敲性。实名购票机制为公布生还人数、受伤人数、失踪人数提供了基本条件,公布接近精准的遇难者名单,在技术层面应该不难克服。有网络人士曾言,购票实名制是为服务“维稳”而实施,多用于监察访民等“被监控”人员。此种说法为公众对动车实名制度增添诸多猜测,而至今也并未见官方公布事故伤亡名单,更是有掩埋真相之嫌。
现场掩埋车体,对车厢进行破拆和碾轧,被网民指为“销毁证据”,各国专家也都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干扰调查取证的举动。保护铁路事故现场是基本常识,在中国法规中也有明文规定,这是一种被冠以“为抢险”的掩埋行为,它确实发生了。
掩埋真相,掩埋公众忧患,对我们社会之危害,甚于任何一次安全事故。对此道理,大家都懂。公众视“掩埋东西”为更大威胁,从中看到了更多的不安全因素。因为他们害怕,他们愤怒,皆源自恐惧。
但怒无虚发,诸如“脱节国度”、“体制弊端”和“腐败结果”等说法越来越多,看来,事故发生后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需要做。只是,我们需要明白:体制并没脱轨,其运行程序和强劲惯性,让所有“乘客”不寒而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